2017年8月10日 星期四

豐島美術館 Teshima Art Museum

豐島美術館

瀨戶內海跳島行前研究過不少豐島美術館參考資料,許多文章都提到水滴、天井、母型等詞語,都像是霧裡看花。直到親自到來,深刻體驗,才知道這裡的美好。

我們三人從家浦港騎著電動單車,循環島公路緩緩前行,經過個緩坡,視野突然由藍天轉為寬闊湛藍的大海,兩側綠意盎然梯田間,可見到兩座不規則白色建築體,隱身其中,即是著名的豐島美術館。



售票處提供的資料不多,大半是已知資訊,如策展人為德田佳世、裝置藝術家是內藤禮、建築師西澤立衛。置放行李後,沿著小徑向建築移動。從步道往本體看去,會發現美術館外部曲線是與周遭的地景起伏相互融合。大片白色在陽光下非常耀眼,但與藍天白雲相互掩映也不會太過突兀。



穿過窄小入口,立刻就進入類似袋狀建築本體中。突然從外部進入封閉空間,不太能適應,本能的四處觀望著。本體內部像是個白色大口袋,面積類似小學操場(事後查詢長寬分別為60公尺和40公尺,最高處4.5公尺)。底面平緩舒適,兩側和上端則是不規則起伏的天花板,應該就是一路走來可見的部分。建築內部並不巨大,但刻意壓低的天花板營造出一種伸遠、無限延伸的廣度。
網路截圖

天花板上開了兩窗大型天井,將外界的光影、聲響和山風帶入這個場域。兩者中靠海處天井帶入的是天光雲影變幻,靠山這邊則可欣賞林木景緻。光線從洞口灑下產生兩個圓形光柱,吸引著趨光性的我們向這靠攏,若是像我們停留夠久,還能由地板上光影移動和變化,看到時間的流逝。

諾大空間中,約十幾或二十位遊客,除少數移動聲響外,都保持著安靜狀態,僅有遠處不時傳來烏鴉鳴叫聲,透過這天井在空間中放大迴旋。人們在其中緩慢移動,與天井邊緣繫著的繩索,隨山風在洞口緩緩輕盈飄動,像是儀式般,有些超現實,甚至有點夢境的錯覺。

整體氣氛是靜默而神聖的,觀者在其中可以自由的行走,由不同角度欣賞空無的本體或外部自然景觀,累了也可或坐或臥,放空冥想或觀察腳邊水珠,依自己喜愛方式融入其中。

館中唯一的作品是腳邊的水珠和其匯集而成的水潭,日文名【母型】,英文名【MATRIX】,是由地板上隨意散佈的小孔洞中,隨機或刻意安排,冒出的水珠造成。因為地面是防水塗料,水珠湧出後因為內聚力和表面張力影響,會自主匯集、聚合、變形。像是演算法Cellular Automata想表達出的隨機成長概念。相關影片1 影片2

Cellular Automata 肆意生長,彼此合併、分解

與隨機成長不同,水珠並非四面八方流動,會因地面坡度和流路影響,大致朝向中央方滾動,其中或與其他水珠相遇,融合成更大水珠,隨機匯聚為長條狀水流,向下流去,或是分裂成為不同區塊。但最終都會進入水潭,再經過孔洞吸納到地下,復歸循環。

網路截圖

水文流動讓我想到地板很像重力波的形式,取自網路 其他

除了兩個主要水潭外,其他地方偶爾也有水珠,或成為小匯集,這些被遺忘的水珠,就只能任由時間和風和陽光,將其蒸發帶去。陽光下的水珠有如科幻電影中的液態金屬。即使只是在一旁欣賞這陽光下閃爍的水珠和其流變,就是一種享受。觀察久了,甚至還會將自身融入這融合、分裂、流動,生成與消逝的循環過程中。進入某種詩意的境界。

我們一家三口在這個空間中,停留約一個半小時。對我來說,流動的水珠,不論是形式上的美感或是延伸的聯想,都讓我覺得接收到某種概念與訊息。作者或許想要藉此表達大自然中,水循環由降雨、匯集成河、奔流入海的過程。也可以擴大成為哲學性,反映人生成長歷程。從出生到成長,加入群體或離開,走向相同歸宿,也可能像是孤島,在某個區域自生自滅。一切又如同那水珠不斷地重生與再生。這些都讓我對生命聚合或離散都有了更細膩感受。

豐島美術館,是非常特別的展場。與藝術季其他美術館相比,如地中美術館或是精煉美術館,具備著藏品,在封閉的室內空間常年展出,強調展覽與保存的傳統美術館。豐島美術館,不將藝術欣賞孤困在有限的封閉空間內,將藝術與建築與自然合而為一。沒有任何大量的文字說明,只要透過凝視和感知,就能自然體會。如此簡約、新穎富創意的參觀體驗,著實讓我大開眼界。將我對美術館的想像和可能性,提昇到新的境地。

連結:
1. 豐島美術館施工記錄,連結 英文版
2. 豐島美術館內部樣式,連結 漂亮的水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